康熙六年(1667 年)深秋恒利配资,北京西城一座朱漆府邸里,年仅 12 岁的卢氏正趴在窗台上,看着父亲卢兴祖的官轿缓缓驶出大门。这位刚被革职的两广总督,此刻正带着全家老小,踏上返回奉天老家的旅程。
卢氏的童年是在广州度过的。父亲卢兴祖在顺治十八年(1661 年)出任广东巡抚,后升任两广总督,她跟着父母在岭南生活了六年。在广州的这段日子,卢氏接触到了与北方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她喜欢跟着乳母去珠江边看龙舟赛,喜欢吃街头的云吞面,也喜欢听粤剧戏班里婉转的唱腔。然而,康熙六年(1667 年),卢兴祖因 “不能屏息盗贼” 被革职,全家被迫北迁。
回到奉天老家后,卢氏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奉天的气候寒冷干燥,与广州的温暖湿润截然不同。卢氏开始学习满语和骑射,这是八旗女子的必修课。她的父亲虽然已经卸任,但家族在奉天仍有一定的势力,因此卢氏的教育并没有中断。她跟着私塾先生学习《四书》《五经》,也学习诗词歌赋。在这个过程中,卢氏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她的诗词作品常常得到先生的赞赏。
展开剩余77%康熙十三年(1674 年),卢氏 18 岁了。这一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 嫁给了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当时年仅 20 岁。两人的婚姻是典型的门当户对的政治联姻,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段婚姻会成为一段传颂千古的爱情佳话。
与纳兰性德的琴瑟和鸣康熙十三年(1674 年),纳兰性德与卢氏在京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新郎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而新娘则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两人的结合,不仅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也是满汉文化的一次交融。
婚后,纳兰性德与卢氏的感情迅速升温。纳兰性德才华横溢,卢氏也知书达理,两人常常在书房中一起吟诗作画,互相切磋。纳兰性德在《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中写道:“十八年来堕世间恒利配资,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两人婚后的甜蜜生活。
卢氏不仅在文学上与纳兰性德志同道合,在生活中也对他关怀备至。纳兰性德身体较弱,常常生病,卢氏总是细心照料他。有一次,纳兰性德因风寒卧床不起,卢氏日夜守在他的床边,为他煎药、喂饭。在卢氏的悉心照料下,纳兰性德很快就康复了。
两人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他们常常在庭院中散步,欣赏花草树木;也会一起去郊外骑马射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纳兰性德在《杂忆》中写道:“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这首词回忆了两人婚后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温馨和甜蜜。
难产早逝的悲剧康熙十六年(1677 年)五月,卢氏怀孕了。这个消息让纳兰性德欣喜若狂,他期待着孩子的出生,期待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场 pregnancy 会成为卢氏生命的终点。
卢氏的孕期并不顺利,她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太医们也束手无策。五月三十日,卢氏在分娩时遭遇了难产。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接生婆们用尽了各种方法,但都无济于事。纳兰性德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着,他听到了卢氏痛苦的呻吟声,却无能为力。最终,卢氏因难产去世,年仅 21 岁。
卢氏的去世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表达对卢氏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纳兰性德写道:“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被誉为清代悼亡词的典范。
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将她的灵柩停放在寺庙中达一年多,超过了当时亲王贝勒的停灵时间。他一有空就去寺里陪妻子,眼前经常出现妻子的幻影,梦中也经常出现妻子的芳容。他陷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悲痛之中,开始求经拜佛,沉溺在词海中,不愿走出。
对纳兰性德及后世的影响卢氏的早逝对纳兰性德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卢氏去世后的几年里,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词中充满了对卢氏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等。这些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卢氏的早逝也让纳兰性德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开始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渴望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在《饮水词》中,纳兰性德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无奈。
卢氏的一生虽然短暂恒利配资,但她与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却成为了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她的才华、温柔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纳兰性德,也打动了无数后人。她的早逝让人们感到惋惜,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发布于:山东省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